发布时间:2025-07-05 08:01:00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北魏孝文帝元宏(467年―499年),原姓拓跋,後改姓元,名宏,鮮卑人。他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,在位期間,大力推行漢化改革。
北魏皇興三年(469年)六月,不滿兩周歲的拓跋宏被立為太子。他自幼由祖母馮太後撫養,深受漢文化的熏陶。皇興五年(471年)八月,年僅5歲的他繼皇帝位,由馮太後臨朝稱製。馮太後一方麵繼續培養教育年幼的皇帝,使其逐漸了解治國方略;另一方麵對北魏進行了許多改革,如推行均田製、新租調製、三長製等,促進了鮮卑族的漢化,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。這些深深地影響著年幼的孝文帝。太和十年(486年)正月,孝文帝開始處理國事。太和十四年(490年)九月,馮太後去世,孝文帝開始親政。
孝文帝鑒於平城偏居北邊,不利於統治全國,氣候條件也不適宜做京城,遂決心遷都。他把目標定在中國曆史上曾為多個朝代都城的中原洛陽。但北魏達官貴人多為鮮卑人,他們世代居於北方,不願到南方洛陽,因此,遷都阻力非常大。孝文帝為了能較為順利地達到遷都的目的,遂采取了一些手段,並最終實現了願望。
太和十七年(493年)八月,孝文帝假稱出兵伐南齊,親率20萬大軍及文武官員從平城向南進發。九月到達洛陽後,即下令暫時停留,他巡視漢魏晉故城殿址,察看洛河橋及太學的漢魏石經。此時正值雨季,大軍從平城到洛陽,一路上淫雨連綿,道路泥濘,士卒經過長途跋涉,疲憊不堪,隨行大臣叫苦不迭。孝文帝裝作沒看見。有一天,天還下著大雨,他卻身著戎裝,騎在馬上,下令三軍繼續南進。眾大臣紛紛跪於馬前,苦苦勸阻。孝文帝說,南征是大事,怎可說停就停,形同兒戲;若不南征,隻有定都洛陽。群臣無奈,隻得同意。就這樣,遷都之事定了下來。
遷都洛陽後,孝文帝更加大了漢化改革的力度。首先是從穿衣說話這些風俗習慣上開始。太和十八年(494年)十二月,孝文帝下詔,禁止鮮卑人穿胡服,一律改穿漢服。次年六月,又禁止說鮮卑話,一律改說漢話。在具體實行上,又考慮年齡因素,規定30歲以上者可暫不強行,30歲以下的,在朝上必須說漢話,否則就要降職免官。同時,還規定,隨遷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陽為原籍,死後一律葬於洛陽,不得北還。他還下令將鮮卑複姓改為單姓,如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姓,獨孤氏改為劉氏,步六孤氏改為陸氏等。他還規定,鮮卑人要與漢人通婚,不僅他自己納漢族大姓女子充後宮,又替5個弟弟娶漢女為妻室,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人。
此外,孝文帝還改革官製和禮樂律令,一律依照魏晉南朝,遵從漢製。他重視漢文化教育。太和十九年(495年)八月,他詔令在洛陽設立國子學、太學、四門學及宮廷學校,為國家培養人才。
通過這一係列漢化改革,北魏較快地從奴隸製過渡到了封建製。由於漢化改革擴大了其統治基礎,社會製度、經濟、文化都得到了較快發展,社會矛盾、階級矛盾也得到緩和。
但孝文帝的改革並非一帆風順。阻力首先來自太子。太和二十年(496年)八月,孝文帝到嵩山巡視,太子恂與其親信密謀逃回平城。孝文帝得知後,立即返回洛陽,將其痛斥、杖責、囚禁,後又將其處死。同年冬,鮮卑貴族穆泰、陸睿勾結鎮北大將元思譽等在平城發動政變。孝文帝果斷地派任城王元澄率兵討平叛亂。通過這些行動,沉重打擊了鮮卑貴族的保守勢力,有力地保障了漢化改革的順利推進。
在推行漢化改革的同時,孝文帝仍念念不忘統一大業。太和二十三年(499年)四月,年僅33歲的孝文帝由於積勞成疾,病逝於南伐途中。後被葬於洛陽北邙山上,號曰長陵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1mpxo.5sokj.com